上一篇我们讲到了锦标赛里的ICM概念,并且提出了一个典型问题:
当你在泡沫圈,还剩12个bb,你在大盲手持AK,小盲位24bb直接all in。已知对手all in范围是100%全范围,你应该call还是弃牌?
我的结论是,如果是1万人的超级大型比赛中,我们应该弃牌。那么,如果把报名人数调整为100人,我们该如何决策呢?

答案是跟注。
这里除了ICM以外,还需要引入更高层次的概念——博弈论。
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,可以更清晰的了解all in剥削和跟注all in之间的关系:
甲先出招,乙是看到甲出招之后再出招,游戏玩100局。
如果甲出大,乙出小,则甲获得2积分,乙输1积分。
如果甲出小,不管乙出什么,则甲乙都获得1积分。
如果甲出大,乙也出大,则甲乙都输掉10积分。
第一眼看上去,这个博弈关系非常简单,甲只要每次出大就行了,因为乙出大输10分,选小输1分,正常人都会选小吧。
但是乙还有更好的选择,那就是前三把里面,至少出一次大——你得让甲知道,如果他一直出大,你宁可双输,也不会被他剥削到死。
那么甲在知道这个信息之后,他就会改为高频出大,低频出小。
可是甲高频出大,低频出小,乙还是会输啊?
我们得知道这样一个前提,那就是,这个游戏本身就是对乙不公平的游戏。
游戏规则制定的那一刻,乙就是落后的一方。
这个小游戏像极了all in剥削与短码防守人之间的关系。

场上还有15人,你排第一,对手排第5,你手持27推了all in,对手AK,他如果接了会怎么样?
你拿落后的牌跟对手跑马,对手只要call了,你的ICM会下降。
对手呢?如果call了,他的ICM也会下降。
那如果真的call了,两个人ICM都是负的,到底谁在受益呢?
答案是其他13位选手。他们可能什么都没做,排名就上升了一位,ICM每个人都会增加一些。
所以我说,all in与防守人之间的关系,像极了上面甲乙出大小的游戏。如果领先者的all in频率明显过高,那么即便损失一点ICM,防守人也要增加一些防守频率。
假设你会计算ICM,你知道面对对手的all in,我们只能call到JJ+和AK。
那么在实战当中,你的防守频率一定要比这个范围更宽一点。具体宽多少,取决于比赛在场的人数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在1万人的比赛里,泡沫圈要弃掉AK,但是在15人的比赛里,你却要call的原因。
当你筹码领先时,你all in的频率,是随着对手的抵抗频率而变化的。
通俗讲:
1.你遇到中国老板或者是生涯奖金很低的娱乐玩家,你的all in将会被call的更多,你就必须降低一下你的all in频率。
2.你遇到非常纪律的玩家或者非常紧弱的玩家,你的all in频率可以提高一些。
3.你剥削的对象排名越靠前,对手的弃牌率就越高;对手排名越靠后,他的防守频率就越宽。
4.越是靠近关键节点,对手的弃牌率就越高。以下时间节点,对手的弃牌率是非常非常高的:
①当FT上有2-3个短码时;
②靠近FT的时间段;
③泡沫期;
④靠近奖励跃升时期。

